1、如何理解主观故意?
主观故意是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行为人主观上对剥夺他人生命的结果具有预见与认知,符合认识因素要求;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发生,符合意志要素要求,只有同时符合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要求,才能认定具有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故意。
2、如何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实践中,一般综合案发原因、行为发展、犯罪工具、行凶手段、打击部位、打击强度、行凶情节、作案时间、地点、环境、行为人与被害人平时关系、致人死亡及未死亡的原因、行为人一贯表现、归案后态度和供述等综合分析。
此外,认定主观故意不能只依据个体心理,还要结合一般人认识因素综合评价。对于长时间勒颈、持利器多次击打要害部位,一般人会认识到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那么,无论是否出现死亡结果,也无论行为人是否否认故意杀人,都不能影响故意杀人的认定。
与此相应,行为人并非针对要害部位,但由于空间移动、打击偏差等原因形成致命伤且造成死亡结果的,应当认定行为人的认识因素限于对身体健康的侵害,主观上具有伤害故意,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

3、如何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内容
判断行为人主观意志因素的内容,除根据行为人的自我陈述外,还要结合案发的时空状况、行为手段、是否采取结果避免措施等综合分析。无论是间接故意的放任,还是主观过失的过于轻信,都应当以客观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技术、经验、知识、体力、他人预防措施、客观条件或自然方面的有利因素等。如果行为人采取一定避免结果的措施,评价行为人具有放任的故意则不具有合理性;相反,如果缺乏客观因素的凭借,主观上直接认定行为人轻信死亡结果不会发生,也脱离客观实际,不是适当的法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