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法治热点:通过FaceTime视频电话进行诈骗的案件频发,为何还会有人不断上当?

2024-11-14

很多苹果手机用户对FaceTime的使用方式、功能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了解。例如,不清楚对方可以随意更改昵称,所以当看到显示为“公安局”“反诈中心”等官方机构名称的来电时,容易误以为是真的官方通知,放松了警惕。部分中老年用户更是如此,他们对智能手机的功能了解有限,难以分辨FaceTime通话与普通电话的区别,容易被诈骗分子误导。

邻居家七十多岁的李阿姨,使用的就是她女儿不再用的一款苹果手机。不曾想,也是由此上了诈骗分子的当,银行卡里日积月累存下的十几万元,一瞬间被清空。醒悟后,虽已及时报警,但仍是追悔莫及。

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人们对新出现的FaceTime诈骗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一些人可能没有及时关注到相关的诈骗案例报道和警方提示,不知道这种诈骗形式的存在,所以在接到FaceTime视频电话时,无法第一时间识别出这是诈骗行为。

诈骗分子往往会冒充公检法等权威机构,编造各种虚假的案件信息,声称受害者涉嫌违法犯罪,如果不配合调查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如被逮捕、判刑等。这种威胁会让受害者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他们在慌乱中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进行操作。

还有部分诈骗分子会以中奖、退款、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受害者上钩。一些人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希望能够获得意外之财或优惠,从而轻易相信了诈骗分子的话。例如,骗子以“关闭百万医疗保障”“退还多扣款项”等理由联系受害者,让受害者觉得自己可以避免损失或获得额外的利益,进而掉入陷阱。

FaceTime是视频通话功能,诈骗分子通过视频展示虚假的证件、文件、工作场景等,让受害者直观地看到所谓的“证据”,增加了诈骗的可信度。受害者看到对方穿着“警服”、拿着“证件”,容易信以为真,认为对方确实是官方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

诈骗分子会一步步引导受害者进行操作,如让受害者下载不明应用、开启屏幕共享、输入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等。这些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受害者在按照对方要求操作的过程中,可能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中的风险,或者因为已经进行了一部分操作,想要完成整个流程以避免之前的操作白费,从而陷入诈骗陷阱。

一些人过于自信,认为自己不会上当受骗,对陌生人的来电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能够分辨出诈骗行为,或者认为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放松了对FaceTime视频电话的防范。

部分人在接到FaceTime视频电话时,没有养成核实对方身份的习惯,轻易相信对方所说的话。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诈骗分子会如此大胆地利用视频通话进行诈骗,或者认为视频通话中的人就是真实可靠的。




基本案情

10月17日,泉州市民陈某接到一个FaceTime视频电话,对方冒充警察,称其涉嫌一起洗钱案,若其没有参与的话需要跟办案单位说清楚。受害人表示自己并未参与洗钱,对方称可帮忙转接办案单位。在与冒充的办案单位人员取得联系后,对方给其发送过来逮捕证,并用言语恐吓,受害人害怕且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将自己银行卡内资金转到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内,后发现被骗21.2万余元。

10月18日,受害人林某的苹果手机接到陌生号码打来的FaceTime视频电话,对方冒充警察称其涉嫌洗钱犯罪,要求将所有资金都汇入同一个银行账户内,并登录对方提供的Apple ID操作银行账户,以此证明清白。受害人林某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后,发现其银行账户内4.6万元资金陆续被转走,遂报案。

10月22日,受害人柯某被冒充警察的人以其涉嫌洗钱案要求配合资金验证为由,要求其使用苹果手机FaceTime视频功能保持联系,并登录对方提供的Apple ID操作银行账户,后被骗46万余元。




律师说法

用户自身要提高警惕,不随意接听陌生的FaceTime视频电话,尤其是涉及到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等要求时,更要谨慎对待。如果对对方的身份存在疑问,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如果用户因FaceTime视频电话诈骗遭受了财产损失,那么实施诈骗的一方明显构成了民事侵权行为。受害者有权依据《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要求诈骗者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例如,以虚假理由诱导用户转账,这种行为侵犯了用户的财产权益。

诈骗分子的行为可能触犯了《刑法》中的诈骗罪。根据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对于FaceTime视频电话诈骗案件,要根据具体的诈骗金额、情节等因素来确定适用的刑罚档次。

在遭遇FaceTime视频电话诈骗后,受害者应尽快收集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对于后续的维权行动至关重要。比如,要保留与诈骗分子的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短信记录等,特别是涉及到诈骗分子诱导操作、威胁恐吓、承诺退款等内容的信息。

如果开启了屏幕共享,应尽可能截取屏幕共享过程中的相关画面,以证明诈骗分子获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操作行为。此外,银行转账记录、交易流水等也是重要的证据,能够证明资金的流向和损失情况。

受害者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的证据和信息,协助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公安机关立案后,会依法对诈骗分子进行追捕和调查,追究其刑事责任。刑事报案的优点是能够借助国家公权力对诈骗分子进行打击,有可能追回被骗的财物,并且可以对诈骗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如果刑事立案后,案件的进展较为缓慢,或者受害者希望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可以的。受害者可以依据不当得利或财产损害等案由,起诉收款的人或相关的责任方,要求其返还被骗的款项。但是,民事诉讼需要受害者自己承担一定的诉讼成本,并且诉讼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