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尹律师事务所
电话:400-6125-618
地址: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国际财源中心(IFC)B座6层
2025-02-28
在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当下,手机NFC功能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如移动支付、刷公交卡、电子门禁等。然而,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声称“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的隔空盗刷短视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那么,这种隔空盗刷究竟是真是假呢?
尽管NFC支付采用了包括加密技术、令牌化技术、身份验证机制和硬件安全在内的多种安全措施,但用户仍需警惕,因为诈骗分子可能利用技术漏洞或社会工程学手段进行盗刷。NFC是近场通信技术,需要在10厘米内的近距离接触才能传输数据。并且,使用NFC进行支付时,手机必须处于解锁状态,还需要用户主动将手机贴近收款设备,无法实现远程或隐蔽操作。同时,支付平台的风控系统会对交易进行监控,大额交易和风险交易通常要求用户通过密码、指纹、面容等方式进行再次确认,异常交易也会被系统拦截。
从法律角度分析,制造“手机NFC隔空盗刷”谣言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例如,此前有短视频博主吴某为博取流量,发布了“手机被陌生人用POS机隔空盗刷500元”的摆拍视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吴某因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以500元行政罚款,并被要求通过网络平台公开致歉。
尽管NFC技术本身相对安全,不易被隔空盗刷,但不法分子利用NFC实施的远程诈骗案例已多次发生,成为真实威胁。以下是一些真实案例:
李先生接到自称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称其航班取消可退还300元到银行卡,但需通过“企业支付”操作。李先生遵循对方指示,先开通了‘放心借’服务并贷款10万元,随后下载了指定软件,利用手机NFC功能完成了刷卡,结果损失了9.8万元。
罗女士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谎称其开通“会员直播服务”不取消将扣费。罗女士添加了客服账号,并下载了两款App,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后,手机即被远程控制,对方诱导她将银行卡靠近NFC识别区,随即银行卡资金被转走。
在这些案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该罪名根据诈骗金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性,可处以不同程度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伴随相应的罚金。具体而言,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某律师表示,如果被害人是基于错误认识主动完成了刷卡操作或进行了相应授权,并因此遭受财产损失,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若行为人通过技术手段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信息并利用NFC功能盗刷银行卡资金,则构成盗窃罪;如果窃取的是信用卡信息并盗刷,还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根据一般法律原则,用户应当对自身设备和银行卡信息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不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不轻信陌生电话等。若用户未能履行合理的注意义务,或将需自行承担部分损失的责任。然而,若诈骗分子运用高度隐蔽或专业的技术手段,使用户即便采取了基本安全措施仍受骗,则主要责任应由诈骗分子承担。同时,银行和支付机构也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四十条,银行和支付平台若未能对异常交易进行有效预警或采取必要的额外验证手段,可能会受到主管部门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甚至业务限制或吊销许可证。同时,用户在遭遇异常交易时,有权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一旦遭遇此类诈骗,用户应该如何采取法律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及时冻结被盗刷账户,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请妥善保留支付记录、App安装包截图、短信通知、微信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以及与银行、支付平台的所有沟通记录和通话记录,以备后续维权之需。
及时报警并完整陈述事实、提供相应证据;如果银行或支付平台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也可提起民事诉讼,以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京尹律师提醒:为避免NFC支付过程中遭遇诈骗,可从软件下载、功能设置、支付操作、信息保护等多方面入手。
仅通过官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因为官方平台对应用有审核机制,能降低下载到恶意软件的风险。请务必警惕,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未知二维码下载APP。国家反诈中心已经曝光了Uni pay和NFO X等软件,这些软件一旦被下载,可能会利用手机的NFC功能进行诈骗活动。警方提醒,诈骗分子通过伪装正规身份,利用NFC功能实施盗刷,要求受害者通过NFC功能将银行卡信息与虚假软件绑定,直接读取并转移卡内资金。
安装应用前,认真查看其索要的权限。如果一个应用请求与其功能不相关的过多敏感权限,例如支付权限或读取银行卡信息,则应高度警惕。同时,浏览其他用户的评价和评分,若有大量关于诈骗、盗刷等负面反馈,切勿下载。
鉴于NFC功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如日常对NFC功能需求较少,建议在手机设置中关闭该功能,以降低潜在风险。若需使用,使用后请及时关闭。例如,苹果手机可在“设置-通用”中开启或关闭NFC,安卓手机则一般在“设置-更多连接”中操作。
部分手机已能够精细化管理NFC的使用场景及权限,允许用户将NFC功能限定于特定且受信任的应用或场景,从而有效防止在陌生或不安全环境中的误操作。
进行NFC支付时,优先选择知名度高、安全体系完善的支付平台,如支付宝、银联闪付等。在实体店铺消费时,请务必确认商家正规可靠,避免在非正规小摊贩或未获经营许可的场所使用NFC支付,确保个人财产安全无虞。
在使用NFC支付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避免在人员复杂、拥挤的场所进行操作,防止有人趁机靠近利用NFC设备盗刷。此外,应避免在公共或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NFC支付,以防支付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
面对自称客服或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或信息,尤其是涉及改签、退款、解除扣费等服务时,应立即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切勿轻信并遵循其指示操作,以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例如,有受害者在接到自称“抖音客服”的电话后,被引导进入指定网页并下载远程会议软件,最终导致20万元银行扣款。警方提醒,凡是收到自称平台客服以不取消会员将自动扣费的来电或短信,都是诈骗,切勿点击不明短信内的链接或回拨电话,切勿与陌生人共享屏幕。例如,银行客服不会通过电话要求用户下载不明APP进行银行卡操作。
鉴于近期多起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诈骗案件频发,我们强烈建议不要轻易同意陌生人的屏幕共享或远程操作请求,特别是当涉及到支付或银行卡信息时。骗子可能会诱导用户开启屏幕共享,从而窃取用户的操作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非法操作NFC功能盗刷银行卡。
设置复杂的手机锁屏密码,并启用指纹识别或面部识别等多重验证方式,以确保手机丢失后NFC功能不会被他人轻易操作。同时,妥善保管银行卡,不随意借给他人,避免银行卡信息泄露。
养成定期查看银行卡和支付账户交易记录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交易,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支付或资金变动,立即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冻结账户,并向警方报案。
手机操作系统和支付应用的开发者会不断修复安全漏洞、提升安全性能,及时更新能让设备和应用保持在最安全的状态,降低被诈骗的风险。
综上所述,“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的隔空盗刷是谣言,但利用NFC进行的远程诈骗却是真实的威胁。广大民众在享受NFC技术便利的同时,应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不轻信陌生信息和操作,确保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应强化技术防护,加大监管力度,共同预防此类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