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聚焦两会】关于将“学历歧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建议,京尹律师说

2025-03-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体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针对“学历歧视”问题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制。站在律师的角度,本文将对这一建议进行法律评析,探讨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学历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公正地对待求职者,仅凭学历高低作为录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忽视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与工作表现。这种现象在我国就业市场中并不罕见,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公务员招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历歧视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还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进而削弱了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更为严重的是,学历歧视往往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使得低学历群体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向上流动,进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因此,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及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对学历歧视问题进行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两会”提案解读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禁止对劳动者进行歧视。然而,该法并未明确将“学历歧视”列为歧视的一种形式。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学历歧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将学历歧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制范畴,对于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明确学历歧视的法律定义,为受害者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还能有效遏制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与透明。同时,将学历歧视纳入法律规制,还能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强调能力与工作表现的重要性,而非单一地依赖学历作为评价标准。这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具有深远影响。



所以,将学历歧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必要性:明确将学历歧视纳入法律规制,有助于切实保障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益,进一步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与良性竞争;借助法律手段明确禁止学历歧视行为,能够有效捍卫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免受因学历因素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合理设定招聘条件,而非单一地以学历为标准,有助于构建更为合理的人才结构,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消除学历歧视,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作为落实宪法精神的具体法律,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历歧视的法律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学历歧视纳入反歧视法律体系中,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历歧视的不合理性,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反对学历歧视的广泛共识。


学历歧视的界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明确区分合理的学历要求与学历歧视之间的界限。即便法律明确禁止学历歧视,如何有效执行和监督,确保用人单位遵守法律规定,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历至上的观念,需要时间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将学历歧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制范畴,是完善我国就业法律体系、促进就业公平的重要举措。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建议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时,明确学历歧视的定义、法律责任以及相应的救济措施,同时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学历歧视问题的认识,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